首页国学 正文
目录

百家争鸣

慕颜国学2025-07-2385330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他们竞相招贤纳士。因此,各种政治,学术或者思想流派的开创者或代表者,他们著书立说,讲学布道,互相论战,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有经济上的,更有文化上的。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百家”共有189家,共4324篇著作。其后《隋书》《四库总目》则记载“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只有几十家,且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百家之中,有崇尚“礼乐、仁义”,主张“德治、仁政”的儒家;有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的道家;有“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有“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家;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家;有提倡“阴阳五行”的阴阳家;有“纵横捭阖”的纵横家;有注重农业生产的农家;有博采各家之长,“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


■最终,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是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这实际上成为统治者的智囊团。稷下学宫的先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史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已有“数百千人”;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解放出来,取得独立地位,成为“士阶层”。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使“养士”之风盛行。诸侯们政策宽容,“合则留不合则去”,极大促进了各国人才的流动。这些士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学术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影响后世两千余年。




打赏
收藏
点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cnxwxw.cn/post/1878.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