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日报】
【三礼】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一直是古代贵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课程。过去的三千年里,大多数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中,“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先秦的六经中有《礼》,汉代立五经之学其中也有《礼》。到了唐代,所辑刻的九经中则开始有了“三礼”。宋代立十三经,中间也有“三礼”。“三礼”之名其实始于东汉郑玄,指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儒家经典合称“三礼”;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传说为周公旦所作,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主要讲述的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史记》和《汉书》都认为是孔子所著。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十七篇,详尽叙述了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聘礼、公食大夫礼、士丧礼等等,在形式上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传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共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现代史学家吕思勉说《礼记》:“读之,既可知孔门之经义,又可考古代之典章,实为可贵”;
■就中国传统的礼制而言,“三礼”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可以看成是“礼”的全部内容;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除此之外,还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也是中国礼仪的重要文献。
【觉生文化 为您转发】
【2025.7.21】
【发 刊 周一至周五】
【国学传播 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