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归档2025年7月 第9页

游故宫遣怀

#故宫# 《游故宫遣怀》雅景山人(湖南)殿宇巍峨耸紫禁,朱楼御道壁鎏金。庙堂尚置君臣座,宫阙难闻帝胄音。画栋飞云空有韵,龙梁刻风叹无吟。功名富贵寻常事,陈谢兴亡古到今。...
签约作家 2025-07-28 0 8541
游故宫遣怀

立夏时节

告别东风的温柔紫云英松开最后一粒纽扣田野的呼吸中无数嫩绿正褪去最初的绒毛雨在季节起点线上,准时斟满所有透明的思想直至一颗青果压弯惺忪的枝头 蚕豆花凋落紫斑蝶的复眼祖母用丝线穿过所有湿润的孔洞串在胸前,孩子们数着一粒粒童年的回忆蹲在村口,驻进心头 斑驳的秤砣坠入黄历时溅起尘埃未剥完的豆荚爆裂新的胚芽裹着薄膜在电子秤闪烁的红光里掸去臃肿轻轻翻身...
签约作家 2025-07-28 0 8548

潇湘洙泗

【潇湘洙泗】 ■岳麓书院天下闻名,不仅因为有超越千年的办学历史,更因为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兴之才。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于祥符八年(1015年)召见山长周式,亲自颁书赐额,自此书院闻名天下,遂有“潇湘洙泗”之美誉;■“潇湘洙泗”是怎么一回事呢?“潇湘”其实是两条河流。“湘”是指贯穿湖南地界最大的湘江;“潇”是湘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潇水。《水经注》说:“潇者,水清深也”,就是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而得名,于永州地界注入湘江。所以,“潇...
国学 2025-07-28 0 8539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就远而论,湖湘文化源于炎黄文化。株洲炎陵为炎帝长眠之地,而舜帝亦“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今永州)”,再有屈原和贾谊等文化巨子被流放到湖湘之地,留下大量千古绝唱;就近而论,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大大发展了儒家理论,成为湖湘文化的思想起源;■湖湘文化的成就是和书院教育分不开的;公元976年,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下正式建立岳麓书院,聘周式为山长,在周式的精心经营下,岳麓书院学生由60多人增至数百人,开启湖湘一脉浓厚学风;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他的兴学颇为嘉许,并亲书“...
国学 2025-07-28 0 8542

朱张会讲

【朱张会讲】■在儒家学术的传承中,湖湘学派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南宋时,张栻为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而朱熹是当时闽学的代表人物。两人虽同为理学,但两家学派却继承和发扬了“二程”学说中的不同观点。1167年,朱熹收到张栻的邀请,从福建武夷山专程来到长沙,两人在岳麓书院讲学2个月,被誉为“朱张会讲”;■“朱张会讲”这一年朱熹38岁,张栻35岁,虽然年纪都不大,但他们都已然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宗师。在对讲中,关于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两人观点大体一致,但对于《中庸》一书则分歧较大,朱熹侍行的弟子范念德记述两人...
国学 2025-07-28 0 8546

纪传体

【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则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史表”的...
国学 2025-07-28 0 8546

端午节

【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最初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楚国大夫屈原心如刀割,作绝笔《怀沙》,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从此,这一天成了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并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古代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古人自先秦时代就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
国学 2025-07-28 0 8563

兵圣孙武

【兵圣孙武】■做为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显然是不行的。国防是为了防止侵略,侵略就会引发战争。历史上讨论战争最多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孙武是“兵家”的创始人,被尊为孙子,被后人尊为“兵圣”。孙武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战无不胜,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战功卓著的孙子“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孙武本是齐国人,30岁时避难来到吴国,得到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极力推荐,对吴王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
国学 2025-07-28 0 8553

武训

【武训】■清朝光绪年间,山东有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这个乞丐很奇怪,他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经常惹得众人哄笑。更奇怪的是,乞丐用沙哑的嗓子唱:“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这个奇怪的乞丐就是武训;■乞讨就是要饭的,但武训行乞却不为活命,他只为一个目标:兴办义学。武训7岁丧父,之后备受欺侮,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让穷孩子会写会算,不受人欺”。于是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整整三十八年,历尽艰难,终于“设...
国学 2025-07-28 0 8540
文章目录